close

釋迦牟尼佛的涅槃地在古印度拘尸那伽城,涅槃年代有多種說法,今取公元前五三四年之說。該年五月月圓日夜半,佛陀在拘尸那伽城附近的優波伐檀那林雙菩提樹下涅槃,時年八十歲。當時葬法已有三種與四種之分。三種葬法是火葬(梵言<荼毘>)、水葬、野葬(棄之荒野);四種葬法是火葬、水葬、土葬、林葬(棄之森林)。《毗奈耶雜事》說:(佛言:比丘)身死,應為供養。比丘不知云何供養。佛言:應為焚燒)。佛陀把火葬列為諸種葬法之首,其俗延續至今。佛陀荼毘後,阿難等弟子從灰盡中得到佛陀舍利(八斛四斗)( 《釋門正統》)。另說一石六鬥(《毗奈耶雜事》)。但二說顯然都不是準確計量。至於當時收拾出何種舍利,從流傳至今尚可瞻仰的捨利及佛教典籍中的記載可知,佛陀荼毘後所得的捨利,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未燒盡的遺骨殘片,如四顆牙齒(現人間僅存二顆,詳見下文)一截手指骨、兩根鎖骨、部分頭頂 ​​骨及幾根頭髮等。佛陀身體的遺骨殘片大約不止這些,但未能一一詳記。另外一種是《釋氏要覽》中記述的如五色珠般光瑩緊固的捨利子和白色珠狀舍利子。後者存世較多,分佈亦廣。釋迦牟尼佛的捨利不但在今日至尊至重,在佛陀時代也極為寶貝。當時各國為了爭奪佛舍利,曾陣兵城下,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嚴陣以待,揚言(不惜身命,當以力取)。在此緊急時刻,一位名叫香姓的婆羅門從中調解,建議均分舍利,以避免引起爭戰。此議被前來爭奪舍利的八國國王接受,於是捨利被分為八份,每國一份各自請回建塔供奉。這次事件佛教史稱(八王分舍利)。在以後漫長的歷史中,佛舍利因各種因緣,逐漸流散至世界各地。



佛牙舍利



佛陀真生血舍利



佛陀骨舍利




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的牙舍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間行者 的頭像
    人間行者

    人間行者的部落格

    人間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