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漢傳佛教術語,原為禪那( 巴利語:झान,jhāna,梵語:Dhyāna)的簡稱,為「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隨著禪宗的發展,逐漸成為漢傳佛教中一個重要而且具備獨特理論意涵的用語。


禪最早源自於禪那,漢譯靜慮,即於一所緣境繫念寂靜、正審思慮[1]。多指色界以上的四禪境界[2]因為佛陀與其弟子多以四禪力證入湼盤,所以四禪又稱根本定〈dhyana-maula〉。


隨著漢傳佛教中禪宗的發展,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體系。


如來禪: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不限形式地,念念剎那間的打破執著,無所住著,稱為如來禪。


禪學,是佛教的一種思想,其大意是放棄用已有的知識、邏輯來解決問題。認為真正最為容易且最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於自我內心的感悟來解決問題,尋回並證入自性。其理論認為這種方法不受任何知識、任何邏輯、任何常理所束縛,是真正源自於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適合解決自我(你自己)的問題的。也就是說可以把禪理解為是一種最為簡單也是最為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清楚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中所包含的貪、瞋、痴,當下就把它照破,所以,對外境不起攀緣染著,自內照而不昏沉無記是也。


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


中國「禪」以般若直觀而悟世界皆空,但這個「空」不是空洞無物,而是「真空妙有」。


胡適曾說:「中國禪並不來自於印度的瑜伽或禪那,相反的,卻是對瑜伽或禪那的一種革命。」鈴木大拙說:「像今天我們所謂的禪,在印度是沒有的。……中國人的那種富有實踐精神的想像力,創造了禪,使他們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的滿足。」Thomas Merton 說:「唐代的禪師才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影響的人。」可以說,中國禪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莊的見地一致的,《道德經》的第一、二兩章便說出了禪的形而上基礎。禪宗強調內心的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朝徹」等是一致的。


  1. ^ 《俱舍論頌疏》卷28:「問:何等名為靜慮?答:由定寂靜,慧能審慮,故慮體是慧,定有靜用及生慧慮,故名靜慮。」
  2. ^ 《大智度論》卷28:「四禪亦名禪,亦名定,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人間行者 的頭像
    人間行者

    人間行者的部落格

    人間行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